职场里,加班是明着来的刀,你至少能看到它落在你身上。
但还有一种“暗刀”,杀人不见血——那就是替别人收拾烂摊子。
这种摊子可能是同事做事马虎留下的漏洞,也可能是领导安排任务时,别人推脱到你头上。更可怕的是,你可能连“不”都没说出口,就被默默认领了。
有时候,你以为自己是在“帮个小忙”,但久而久之,你会发现自己成了“全组的消防员”,救火是你,背锅是你,加班也是你。
而那些甩锅的人,甚至还能因为“交得快”获得领导好感。
职场有道,有些坑,不是你不跳,而是你跳了以后就爬不出来。今天松哥我,就给大家拆解一个真实案例,看看这个局是怎么形成的,以及我们该怎么破。
主体故事
小王是我一个老同事,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。
有一次,组里一个项目临时出了问题,本来是小李负责的模块,但小李当天请了假。领导看了看,说:“小王,你帮忙先跟进一下,免得拖项目。”
小王想着,都是同事,况且领导都开口了,就接了下来。
结果,这一帮,就是两个月。小李回来后,干脆把整个模块都推给小王,理由是“反正你已经熟悉了”。
更气人的是,项目最后出了个小bug,客户投诉,领导第一时间找的就是小王。小王百口莫辩,因为整个过程,没人关心这是“临时接的活”。
最终,小王不仅没得到认可,还在绩效考核里被扣了分。
当时我听完就摇头——这波操作很迷。明明是救火,却被当成了责任人;本来是帮忙,却变成了长期义务。这种“接盘侠”模式,很多人一旦陷进去,就很难翻身。
1. 你觉得是“帮忙”,别人觉得是“接手”
在职场里,口头的“帮一把”很容易被理解成“你负责了”。尤其是跨部门、跨项目时,边界模糊更容易让事情变味。
心理学上有个“首因效应”——第一次出现的印象,会被当作常态。你第一次接下这个活,别人就默认这是你的工作范围,哪怕后来有人回来,也很少会主动收回。
建议:帮忙要有期限和范围。比如,你可以说:“我今天帮你顶一下,等你回来我再交给你。”最好在群里、邮件里留下“临时帮忙”的明确表述。
2. 领导喜欢“能者多劳”,但你要防止“能者多背锅”
我做HR时见过很多案例,领导的任务分配逻辑不是“公平”,而是“谁能马上解决”。
这很现实,因为项目推进比分配公平更重要。但问题是,能干的人如果不懂拒绝,很容易变成背锅侠。
建议:当你接下任务时,要明确记录来源和背景,比如“XX任务原负责人是小李,因请假由我临时跟进,计划在XX日期移交”。这样既表明了帮忙的善意,又留了责任的痕迹。
3. 不懂拒绝,是在给自己挖坑
职场小白别慌,松哥不是说你要变得冷漠,而是要有边界感。
拒绝不是说“不帮”,而是明确“帮到哪一步”。
比如,你可以用“条件式帮忙法”:
“我可以帮你改一下文案,但调研部分你回来要自己做。”
“我这周任务很满,能帮你处理到初稿,后面的定稿还是你来。”
这样做的好处是,既维护了关系,又避免了被长期绑定。
4. 烂摊子接多了,连绩效也会受影响
很多人以为多干活就能被看到,其实在绩效考核里,你负责的项目出错,你就是责任人,很少有人会去追溯这是谁最初的锅。
我见过一个案例,一个运营经理接手了别人的烂尾项目,结果因为数据没达标,被扣了绩效。原因很简单:考核是看结果,不是看你救了多少火。
建议:救火可以,但要先评估风险。如果是长期风险高的活,要么谈条件(资源、人手、时间),要么干脆不接。否则你很可能在别人的坑里,把自己埋了。
结尾
职场上,帮忙是美德,但长期帮忙变成习惯性接盘,就会耗光你的时间、精力,甚至影响职业发展。
学会拒绝不是冷漠,而是保护自己——先把自己站稳,才有能力去帮别人。
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
你是选择硬拒绝,还是默默做完?评论区聊聊,我会挑几个案例单独回复,帮大家分析破解之道。
祝大家职场顺心,事业有成,不加班,不内卷。
上一篇:女排3-2多米尼加 球员评价:4人满分,4人及格,3人低迷
下一篇:没有了